观察
Future Signals 科技趋势深度洞察

关于供应链的一些经验、观察和思考

基于鄂尔多斯煤化工智慧工业园项目经验,探讨企业生产决策和设备利用率最大化的痛点与解决方案

发布时间

预计阅读

1 分钟

探讨一下,关于企业的生产决策和设备利用率最大化是否是大多数企业的两大痛点。

2017年,我曾以产品顾问的身份参与了一部分鄂尔多斯的一个煤化工的智慧工业园的建设。为负责做这个项目的公司提供一些自己的经验、建议,帮他们解决一些问题。

他们很认可我在这件事上的原则:一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和出发点。

所以,他们花了很长时间去这个工业园做了很多调研。

调研回来的结果,是出乎我意料的。

园区企业最大的需求和痛点是什么?

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智能化、自动化、科技感。。。

而是,设备利用率最大化。

去调研的人曾给我这样描述:

工业园中,所有的企业都有一个或者几个“xxx主任”这样的角色,他们日常做的事情就是打电话。

“随身带着好几部手机。”

“随身带着笔和本。”

“电话声此起彼伏。”

“经常同时打两个或三个电话。”

这些描述,至今都让我印象深刻。

找闲置设备、找闲置货车、给闲置的设备找订单,给闲置货车或者在路上跑的还能装一些货的货车找货。。。。。。

“你那的XXX设备,什么时候能用?”

“XXX设备,X点到X点能用”

类似这样的话,在这些负责找设备的人口中,每天都在不断重复。

每个工厂都有很多设备,也有很多车辆。

对于生产设备来说,订单刚好和设备的生产能力匹配的时候,设备就可以满负荷运转,达到利用率最大化。这是最佳状态。设备闲置,就意味着成本、亏损、浪费。而订单过多,就只能利用其它厂家的设备将过多的订单完成。

一个厂子拿到的订单刚好和这个厂子的设备的生产能力匹配,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基本不存在。要么不足,要么过多。

所以,共享生产设备,实现各自设备的利用率最大化就成了必须。

货车的情况与生产设备类似,只是更加复杂。

当时,我站在工业园的角度,提出做工业园内部的共享平台来解决各种设备、车辆的共享,解决订单和生产设备的匹配、车辆和货物的匹配等。

后来,曾经复盘过这件事,如果站在企业的角度,从生产计划、运输计划方面来考虑这件事,可能会做得更好。

就拿生产设备来说,

用共享平台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只是把打电话的方式换成了互联网的方式。

而如果用生产计划来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数据和算法,将自己企业的设备和其它企业的共享设备组合出几套最佳方案以供选择(设备利用率最大、生产成本最低。。。),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尽可能地将各个设备的利用率最大化,而且,还降低了人力的成本、提高了效率。也不需要人以打电话或互联网的方式去到处“找”了。

另外,也曾经考虑,如果能提前判断未来一段时间订单量的大致范围,其实就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生产设备,保持一定的库存。这样就更能够合理利用自己的生产设备,减少共享设备的使用(用共享设备,成本会提高)。

但,对于市场、订单量的提前判断,这些企业基本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去年(2021年)下半年,我曾参与过一个互联网租车平台的一些工作。为这个租车平台建立整体的增长策略,并解决了一个关键性问题:车辆利用率最大化(也就是车辆出租率最大化)。

详情可见:

https://www.lyustu.com/某互联网租车平台的复盘/

查看密码:fp2022

http://www.lyustu.com/某互联网租车平台的复盘(2)-平台、生态和架/

在此期间,我曾了解到两件事。

第一件事,租车公司每天做的事情主要就一件事情,就是将车辆的出租率最大化

他们不会只在一个租车平台收单,也不会只在互联网平台收单,而是,多渠道,以各种形式收单,将车租出去。

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车尽量不闲置。只要不闲置,就是赚钱,闲置,那就是成本提升,甚至赔钱。

也就是说,只有将车辆出租率最大化,才能获取最大的收益。

但实际上,无论他们如何折腾,闲置的情况依然严重。

第二件事,同城调车。

这在租车这个行业是普遍存在的。

既然会在各种渠道以各种方式去收单,那么势必会有自己消化不了的订单,比如,订单取车的时间点,自己的车都回不来,或者某个订单需要的车型,自己没有。

这个时候,就需要和同一个城市里的其他的租车公司协调,从友商那里调车过来。

所以,每个租车公司都会加入本地的调车的QQ群、微信群,群里经常会有各种调车的信息。

这两个例子,一个是生产型企业,而且是大型企业。另一个是经营型企业,都是中小企业(租车公司基本都是中小微企业)

但是,有两点是相同的。

1、对设备的利用率最大化是他们努力追求的。

设备利用率最大化就意味着收益最大化。而实际上,他们很难做到。

2、对市场、需求、订单的变化,他们是”迟钝“的,所以只能在”事后“应对,而很难“事前”计划。

市场、需求、订单的变化直接影响生产和经营决策

而在这两个例子中,企业对于市场、需求、订单的变化都是迟钝的,应对方式也是比较粗旷的、原始的、不确定性很大。

所以,

第一,是否可以让他们有“事前”计划的能力。这样就能更合理、更充分利用自己的生产、库存、运输等资源。将自己的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减少对外部资源的使用,以降低成本并从很大程度上提高效率。

第二,是否能把他们的“迟钝”变成“灵敏”。至少也是“灵敏的和高效的事后应对”。而不是靠到处打电话、群发消息来到处“找”。

这两个点,是否在国内的企业中具有普遍性?不确定。

继续探索

更多前沿科技洞察正等待你发现

← 返回博客列表